6 ISA->PCI 声卡革命的到来
1997年时的ISA声卡已经做的非常成熟,由于很多SB 16兼容级声卡芯片的普及,也使声卡得以成为国内普通家用电脑的标准配置。在这个时期,MIDI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不少音乐爱好者的心,但因为当时波表声卡过于昂贵的价格,所以使大部分用户只能望而却步。软波表虽然拥有类似的功能,但是在CPU稍慢的机器上,发音延迟现象极为严重。如何能够让硬波表普及起来?PCI声卡的设计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把多媒体声卡的总线从ISA转移到PCI,本质上是一次宽带的提升,PCI总线133M/s的传输速率远远高于ISA总线的8MB/s,这就使声卡拥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从而实现功能上的革命。一种名为“DLS”的技术得以实现,使PCI声卡可以非常轻松的支持硬波表。而三维音频技术,多声道环绕技术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在当时看来,PCI声卡的出现是必然的,许多兼容芯片开发厂家为了率先抢夺这块市场,联合了一些中小型的板卡生产厂家,合作推出了第一代PCI声卡。可能是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并且技术不够成熟,第一代产品存在不少函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没有取得市场的认可。直到97年底、98年初,当时美国头号多媒体板卡大厂DIAMOND联合Aureal、ESS两大芯片巨头,先后推出了M80、S70和MX200这三款性能优秀、性价比合理的产品,这才使PCI声卡开始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而声卡市场的传统领头羊CREATIVE则在静静观察整个市场的发展,先期推出了几种带有试验性质的PCI产品,而最终在98年的第三季度推出自己的重磅炸蛋——基于PCI总线、采用EMU10K1芯片的SB Live!声卡,而几乎与此同时DIAMOND力推自己的新品MX300,与CREATIVE展开激烈的技术竞争和市场争夺,PCI声卡市场终于被全年打开了。
7 诱人的三维音效和四声道技术
PCI声卡流行以后,在技术上取得最大突破的当属硬件波表合成技术的成本大大下降以及三维音效、多声道环绕声场在电脑上的普及。后者更是得到了广大游戏玩家的普遍认可。在电脑游戏视频三维逐渐趋于主流的时候,三维音效的运用无疑进一步增添了游戏的娱乐性和拟真度。此时一款PCI声卡是否能够拥有强大的音场模拟效果和音频定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对声卡三维音效处理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主芯片是否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声卡所支持的API算法。同时,三维音效还带动了多声道音箱系统的销售。在高档产品中,对四声道的支持早已是诱惑发烧友的一大卖点。而诸多中小厂家在99年也纷纷推出了能够支持四声道输出和三维音频定位的中低档次芯片。YAMAHA YMF-744和C-Media CMI-8738就是这类产品的代表。
8 数码传输初显锋芒
音频传输数码化是由于人们对于电脑内部强烈的电磁干扰造成声卡D/A转换质量欠佳而被提出的。采用数码方式输出PCM音频,把D/A转换工作交由数字式音箱或专业解码器来完成,可以适度提高整套音频系统的性噪比,所以在98年以后推出的一些中高档声卡上出现了同轴SPDIF输出口。这个接口另外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功能则在于可传输Dobly AC-3信号,这样声卡就可以通过SPDIF OUT口外接AC-3、dts解码设备,从而组成家庭影院系统。此外随着MD的流行,不少发烧友对光纤数字录音技术开始感兴趣,因此带有光纤SPDIF输入输出的相关产品在99年也逐渐发展起来,速捷时公司力推的夜莺系列声卡是这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9 用电脑组成家庭影院
当进入2000年之后,国内声卡市场在经历了98、99年的火爆后,逐渐趋于平静,一度出现了新产品脱节的情况。归根结蒂是因为市场缺乏新的技术和消费热点。而FM-801芯片在市场上崛起终于打开了这个僵局。这片早就在港台地区红透半边天的中低档声卡芯片在2000年年中逐渐走进国内市场,虽然没有非常出众的技术指标,但是其别出心裁的六声道模拟输出能力和软件AC-3解码支持,独辟蹊径的走出了一条低价位桌面影院的解决方案,良好的影院定位效果相对其低廉的价格,非但使FM-801芯片迅速出名,带动了相关声卡的销售,也使整个多媒体市场找到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模拟5.1输出成为新产品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技术标准。在这一年年底CREATIVE发布了SB Live! 5.1,可以说是对软件AC-3解码,模拟六通道技术最好的认可。近期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售价低于100元的同类声卡,可见低价位电脑多媒体桌面影院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Tag: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教程,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电脑教学 - 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