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 正文

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

[12-07 14:03:30]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8109

导读:2、完成下面的题目。 【模拟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这首词抒写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展开?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抒写线索是“记梦”,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展开。2、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及自己仕途坎坷、天涯沦落的感伤。 三、教读《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介绍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顺词意。2、指名读译词前小序。强调:“溪水西流”中的“西”3、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4、结合

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标签: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xxk123.com

2、完成下面的题目。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这首词抒写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展开?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抒写线索是“记梦”,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展开。

2、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及自己仕途坎坷、天涯沦落的感伤。

 

 

 

三、教读《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介绍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顺词意。

2、指名读译词前小序。

强调:“溪水西流”中的“西”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4、结合课下注释,用散文语言改写此文。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无须感叹岁月流逝,自伤衰老。

(三)精读品析:

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模板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