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既要做大做强山文化(松山、莲花山、玉渡山、九龙山等为主)、水文化(永宁上磨黑龙潭、妫水、等为主)、茶文化(四海菊花茶、永宁山茶等)、花文化(四海、刘斌堡、八达岭、大榆树花卉基地等)、森林旅游()、森林休闲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努力发展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要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结合我县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种植,对生态农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换代,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对环境无害的新产品,并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鼓励产品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须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建立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严格维护生态规划的权威地位,严肃建设程序和必要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要保证生态经济建设的连续性、长期性,使生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不因人事的变动而改变。二要建立生态建设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做出明确处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将生态文化建设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通报,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使新闻媒体发挥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三要建立生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定期督导和考核,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各级领导决策层推行环境友好、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在战略规划中首先考虑环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选择清洁生产工艺。政策研究部门要加强调研和论证,为生态建设提供可行性论证,为领导提供科学化依据。
(五)提高生态保障能力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共同推进。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渠道,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种资金齐投入、共受益的良好机制。三是制定科学规划,编制《**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方针原则、推进步骤、制度保障、工作机制等。四是抓好队伍建设,立足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重点建设好生态文化团体(以环保志愿者队伍、文化艺术组织为主)、经营管理队伍、基层骨干队伍(以护林员、水馆员、城市保洁员为主)三支力量。
生态文化既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县建设的前提与保障。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把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力求达到人人建设生态文化,人人是共享生态文化,营造促进生态县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县树立建设生态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