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则是可以想见的《十月围城》的强势上位,留给它的时间还有两周,除了”李宇春=1亿票房“之外,个人预计《十月围城》票房在2.2-2.5亿左右。看情况今年大约能测出贺岁档票房的顶线。要谈的问题是为何2009年忽而变身成了“娱乐片年”。其实我本想说“烂片年”,以《三枪》、《倔强萝卜》、《熊猫大侠》、《火星没事儿》、《刺陵》等片领衔,卷入的还有田壮壮的《狼灾记》——据说是绝无仅有的观众要求退票的影片,等等。说“烂片年”带了价值判断,这不是一个好词,然则比较诸如“山寨年”、“爆米花年”之类,似乎“娱乐片年”略好一些。要追大概会追到八十年代的所谓娱乐片和文化商业化大潮,以及港片和录像厅文化的脉络,一点近期的追溯就是《英雄》及此后的“华语大片”时代诸部武侠巨制,这里基本上把《赤壁》作为一个始作俑者,《赤壁》的古装搞笑风迎合着08年风起云涌的“雷文化”(见《新周刊》专题),2009年雷片倒是层出不穷,雷翻了大批观众的同时也雷到了大批票房。《三枪》支持者的逻辑之一是”你笑了没有,笑了是吧,那《三枪》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倒是可以作为一个佐证,颇有一些观众是奔着雷而去的,抛开专业“奔雷手”们不谈,票房高到这样倒也挺吓人的,颇有中国股市6000点的感觉。曾看过一个解释是说09年某些开始回到电影院的观众还没有太好的电影判断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年纪稍大,很久不看电影,只是因为最近看电影颇为时尚才开始偶尔回到影院,而制片方瞄准的是这批观众,生产了大量成本不算高的山寨气十足的娱乐片。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我将《赤壁》列为始作俑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部片在真正意义上将电影带回日常生活——比较07年的《色戒》和《集结号》而言,《赤壁》是颇具普泛性的话题,这也能解释《变2》和《2012》的票房神话,以及《花木兰》的题材和影片形式。但是应该考虑到的还有资本层面,至少金融海啸下一批热钱是选择了中国电影来投资,而赶工和粗制滥造都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三枪》还说明了一个事实是二级市场的开发何等重要,在二级市场同步上映这一点上,《三枪》的操作可谓极其成功,4天过亿。是否诸多“娱乐片”在二级市场获得了大量票房尚不得而知,但不计新增院线和银幕数量,仅就电影市场水涨船高这一点来说,2009年的票房神话和“娱乐片”泛滥或许也可以得到解释。《三枪》似乎仍然在延续“看了就骂,不看怎么骂”的 营销模式,但“娱乐片”到《三枪》为止差不多到了极限(当然,这跟中国股市一样,啥都说不准……),《十月围城》此时上档,但凡中规中矩,必然好评如潮。忍了几个月的影评人和观众们大约终于可以开心地洗洗睡了。然而我们的讨论无法纳入的那些观众——只看片,不写评,不发言,仅仅在“饮水机效应”的意义上看电影的观众,又是什么状态呢?这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十月围城》虽好,在我看来颇像7月上线的《白银帝国》——美服化道做到极致,剧本着实有点那啥啥,然则,说它不好是不厚道的。
年底收官之时,回望2009年,年初的《赤壁·下》、《喜洋洋和灰太狼》、《疯狂的赛车》,年中的《24城记》、《高考1977》、《铁人》、《南京南京》、《白银帝国》、《非常完美》、《斗牛》,以及此后的《建国大业》、《风声》都是足够重要的,这份名单跟金鸡奖一样分裂——且看《画皮》还最佳导演提名呢。如果我非要把仅收150万票房的《24城记》选成年度最佳华语片,大概有些矫情,不过看来看去,也只有这部片够一个五星。下面三部是内地的《斗牛》、算台湾电影的《白银帝国》,还有港片和香港电影双重意义上的《十月围城》。扯了这么多,其实就是“电影”和“片儿”的区别。“片儿”多了也反胃,雷多了也得带避雷针。所幸《十月围城》足够在茫茫的娱乐片之中给人一点安慰。再看看《我的唐朝兄弟》领衔的所谓09年“十大炮灰片”,我能说的只有:“拍片儿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