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研训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校校本研训模式——“教改小组”进行的研训内容、方式的探讨和交流。力求得到一种适应我校实情的校本研训形式,完善“教改小组”的校本研训制度。 
    关键词:校本研训 “教改小组”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素养
    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普通中学,学校建校近百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近年来,由于市区各所高中连年扩招,使我校师资出现大量外流,而学校又恰逢生源高峰,学校规模也逐年扩大,新教师急剧增加,经统计现我校教龄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人数的56%。如何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为专业化骨干教师,以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我校十分紧迫的任务。
    传统的教师培养主要是采取集中培训和教科研活动的形式。这些形式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教师的成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点,许多教师常常觉得这种培训“听着有道理,可自己回来一做起来还是老一套”。传统的这种形式往往难以直接地触及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哲学)和行为,由于学校内部环境变化和同事的思想、策略难以配合等情况,使教师进修的课程与教学实际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20xx年1月,我们7位教龄均未满三年的年青教师自发在学校的一个旧教室里组成了一个学习型的小组——“青年教改小组”。开始了我们对校本研训的探索。当时成立之初我们也仅仅是想大家利用的业余时间相互探讨一些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相互之间通过听课,来指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团结合作,使大家共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经过三处多时间的摸索和发展,教改小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小组还参加了上海市的国家级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的队伍也进一步扩大,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日趋的丰富。
    “青年教改小组”(以下简称“教改小组”)模式的校本研训制度是我们青年教师以学校级层面来组织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研训活动。小组以实际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为活动的中心,平等合作地通过各种活动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又服务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教改小组的成员都能自发且积极的参与到这些研训活动中去。
    教改小组开展校本研训的的实际内容是根据小组成员(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来确定的。可大致分为二个不同的研训阶段:一是学习型阶段。主要是对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之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养。二是研究型阶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取得的点滴经验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之成为专业化教师、研究型教师。
    教改小组三年来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研训方式。在这些研训活动中,教改小组成员既是校本研训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校本研训活动的主体,教改小组也就通过这种“自己培训自己”的方式,使“自己受益”。
    我们进行校本研训的具体方式有:
    1、自我学习、实践与反思。
    小组成员通过集中培训或自学(更多是采用自学的方法),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例如有关新课程的教育理论,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与班级的管理,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新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说课等。虽然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毕业于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学习过正规的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但通过这种校本研训的方式,学习到了经过挑选而更加贴近我们教育教学实际的内容。在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新技术的应用下,我们小组成员又各自开设研究课,邀请其他组员参与,对教学中的教育行为、决策、理论的应用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然后在课后的交流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开课的组员进行自我的反思,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改进、提高。教改小组在三年****开设这样以“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研究课达到80多节,平均每二周一节。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