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并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长大后就会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高度,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4、《****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学校“不少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科内容巨大变革的今天,开发和研究“生态性”校本课程也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假设(总目标)
    通过“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
    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⑴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参与环境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树立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信念。
    ⑵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习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懂得保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呵护绿色、亲近动物,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⑶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学会初步的了解环境,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的基本技能。
    ⑷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⑸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精神,在创造性活动中发展能力。
    五、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生态性”校本课程所实施的环境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创造思维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
    “生态性”校本课程的实施,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应使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3、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自我表现的欲望。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索普通农村小学通过课程的改革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研究在小学阶段实施环境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有何意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何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⒈开设“生态环保”课
    ⑴编写“生态环保”教材,收集“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事例和故事,确定各年级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生态环保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
    ⑵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使学生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认识,培养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⒉构建“知识化、素质化”的生态性校园环境
    ⑴校园环境应在原来的“绿化、净化、美化”的基础上,向“知识化、素质化”发展,建立生态园,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实践基地,栽种蔬菜、花草等绿色植物,在校园中引入动物供学生饲养,使校园具有立体感、动态感,构建校园“小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此外,还应在校园内建立气象观察站、风力发电站等,使它们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