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