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迁精心结撰的《项羽本纪》中,着重描写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桩事件典型而深刻地展示了项羽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三部曲。这些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件的艺术匠心。而从鸿门宴一节的叙述,又使我们窥知司马迁已经十分纯熟地掌握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技巧。从宴前的决定“击破沛公军”,到接受刘邦“臣之不敢倍(背)德”的谢罪;从趁谢罪之机以瓮中捉鳖的决策到被刘邦花言巧语的迷惑导致临机措手的犹豫;从项庄樊哙对舞的剑拔弩张到刘邦如厕“间(趁小路)遁”的烟消云散,仅通过筵席的场景把项羽的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既匹夫之忍又妇人之仁刻划得深刻形象。还把刘邦的虚伪狡猾、张良的机智从容、樊哙的粗鲁勇敢、范增的深谋远虑的性格得以展示。
“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刈旗,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2、渲染细节,雕琢对话,精细刻划人物的个性
语言: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刻画了项羽的豪壮,多情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则说明勇猛无比,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天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表现了项羽恃勇自负的性格。
动作: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3、比照衬托,在比较中显现个性。
“巨鹿之战”部分,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侧面烘托项羽。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4、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
心理描写在《史记》之前的记叙文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在《史记》中却较为常见。他所常用的方法有独白、对话和啸歌等。心理描写能直抒人物胸臆,窥其理想志趣。
5、司马迁在记写史实的时候,还用了“互见法”
“互见法”即一篇中已叙之事,它篇省略。如在《高祖本纪》里,作为本传,司马迁对刘邦多作正面描写,而凡是贬的方面,大多互见于它篇。如《项羽本纪》写刘邦推儿女下车;项羽以杀刘邦之父要挟刘邦,刘邦说“幸分一杯羹”。
6、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噁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兒女情。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非常真实。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拓展总结
今天我们结合赏析《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学习本课刻画人物的手法,鉴赏《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感谢司马迁当年的忍辱负重,留下了这部巨著。感谢他用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生动传神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失败英雄的形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场面。社会要和谐,得人心者得天下。人们既要享受胜利的荣耀,也要学会忍受失败的耻辱。我们要发扬我们的优点,克服我们的缺点,为我们人生的增加筹码。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培养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愿我们从司马迁和项羽的身上得到更多启示。
四、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文言现象
2、预习《刺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