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编制完成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湿地公园、国际社区项目建设。完成了北一路、北二路、红阳西路等14条道路新建工程,完成了政府中路、青江北路、教育街、红阳路南北段等14条道路改造工程。启动了市政广场建设。实施“森林城市”工程,城市绿化率达35。城市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城市资源逐步升值,幸福家园、青江名城等一大批精品楼盘相继推出,商品房价格比20xx年翻了两番,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4.96平方米。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城管体制改革,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深入开展城管治乱大会战,城市形象有较大提升。大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完成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试点,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重点镇建设加速推进,城厢镇朝阳路、滨河北路、西街风貌整治和东门、北门广场工程相继完工,启动了清泉镇“花园水村”项目建设工程。完成了弥牟镇茶树街安置区一二期、怡馨花园、福洪乡杏花村新型社区和移民安置区等()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行医疗、文化、信息等设施集中配置,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集中居住率达2.4。
三、生态建设奋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一)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认真吸取沱江污染事件的深刻教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投入4亿元(含企业投资)完成了城市雨污分流干管工程,新建了5个污水处理站,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新引进项目严把环境关。启动循环经济工作,加大了废气、废水、废渣再利用力度。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和“三改一建”,规范畜禽定点宰杀,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坚持生态立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工程顺利实施,启动了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共栽植巨桉9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0.55;主城区1200亩的生态绿化隔离带初见成效。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强化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土地整理落实占补平衡,4年来净增耕地面积1774亩。积极发展新型墙材,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关停了11家粘土砖厂。实施企业节能降耗,每万元GDP能耗从20xx年的()下降到()。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和省柴节煤灶。
(三)低生育水平持续保持。认真开展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和农村18岁以下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兑现工作,强化计生服务,连续17年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明显
(一)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投入1.62亿资金元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为着力点,实施劳动力就业实名制度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就业制度,4年来共有17748名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失业、无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92,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共发放低保金962万元;修建民福院8所,实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40。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安排资金92万元帮助350人次困难学生实现就学。实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家庭房租补贴,启动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工作。实施企业扶贫、集中式扶贫和转移式扶贫,全区减少了24个贫困村,()名贫困人口。
(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区外国语实验学校与大弯中学成功合并,成钢子弟校、化机子弟校、川化中小学移交地方,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优质教育发展较快,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建成投运,大弯中学扩建工程投入使用。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启动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前进职高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对口扶薄和远程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
(三)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参加率分别达92.05和60.73。“两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药品集中配送面达100%,价格下降了20%以上,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症不出区”的目标。
(四)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初步形成了桃花诗会、XXX美食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城乡文体事业实现互动。
(五)创建工作成果显著。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顺利通过了工业污染治理的考核验收。加强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实现创建四川省一级档案馆的目标。深入开展科技强区,获得四川省科普示范区荣誉称号。“双拥”工作深入开展,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区、四川省“双拥模范区”和成都市“双拥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