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教学资料课题研究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正文

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0-15 16:26:37]   来源:http://www.xxk123.com  课题研究   阅读:8270

导读:根据这一理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 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

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标签: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http://www.xxk123.com

根据这一理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 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为此,本课程的教学应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不断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教材的编写有个过程,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的,而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步的,所以,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时俱进。教学的空间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这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是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课程作为新的德育课程,应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因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和奠基阶段。课程目标也规定为“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基础性正是区别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特性之一。同时,基础性的东西才能实现有效性,只有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学生需要与可能的,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是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础性特点集中反映在课程目标上,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在各个分目标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初步了解”、“简单了解”、“初步具有”、“初步掌握”、“初步形成”、“学习”等等。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础性表现在“内容标准”部分,则是以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础道德为选择内容的标准。不求全面,不求系统,而是根据学生探究社会生活的主题需要,选学有关知识,培养必要的能力。例如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当今不少人的生活实际。那么,这些名胜古迹在哪里?要学会看地图。为什么会有这些名胜古迹?这就与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有关,与我国历史上朝代的变更、劳动人民的创造有关,就应学习相关的知识。出游需要交通,这又会涉及到交通工具的种类,交通的发展变化,要有看交通路线图的能力。此外,出游时还应注意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爱护文物和保护环境等等道德规范,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等等。总之,生活实际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社会生活是综合的,我们的教学也是综合的,不分哪是品德,哪是地理,哪是历史。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应是高尚的、先进的生活方式 ,它代表了广大人民今后生活的发展方向,起到指导生活的作用。至于较系统的分学科学习,则是到初中以后再进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教学资料 - 课题研究
《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