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二教中深入
二教后,老师们根据观察量表进行了分析,接着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对宋老师的成功实施预设策略进行了肯定。
(1)涂老师从“教材的艺术性处理”角度评价“抓重点词句的策略”,她说:宋老师先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展开阅读教学,充分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打破了逐段串讲、四平八稳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词句上。
(2)李老师从“学生的情感走向”角度评价“抓学生情感边读边悟的策略”:她认为宋老师在教学时,能紧紧抓住先理解后朗读这条主线指导朗读,从调动想象————了解人物性格、个性————读出语气,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得以激发。
(3)葛老师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角度评价“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宋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有肯定也有激烈的争论。如在老师们认同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策略时,有教师提出“年级不同,指导理解的策略是否该相应地有所区别?”在抓重点词句感悟朗读中,宋老师大多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种方法,而在高段,应更强调是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第二次试教后对“笑”这一重点词的理解和感悟组内老师产生了分歧,有的老师因这部分用时过多,对后面理解的深入进行有影响,认为只要带着学生领悟到诸葛亮是笑曹操的多疑就可以了,而更多的老师则认为这其中的笑的意味深长,学生有多种理解,于是我们又一次深钻了教材,最后达成一致看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的阅读感受,去体味“笑”的多种意味,并商量在引入新课环节中节省时间。
3、在三教中升华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有实效性,我们还请到了区教研室的專家张老师进行指导,上完第三教后,我们组教师及时进行了反思,教师一致认为:1、课堂中学生发言面广,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教师上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学生对教学重点已经掌握,特别是针对诸葛亮的“笑”可能包含的不同含义,对不同人物的特点把握到位;对诸葛亮将所有船只“一字排开”的布阵方式印象极为深刻,整节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目标达成好。3、从几次观测结果得数据对比上,我们明显感到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比前两教更加深刻,本节课品读的效果明显增强。專家也对我们这次的研究进行了高度的肯定,认为这节研究课抓住了重点段落,对于重点的词句品读和感悟,采用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对主题的研究深入扎实。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在重点段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品读和思考,这样把主要人物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对于人物的理解更深刻,專家的建议得到老师们一致赞同。
(二) 归纳共识,生成问题
通过这几次的试教和反思,我们一致认为在朗读教学实践应用或改进:(1)抓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学会课堂倾听,注重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走向。(3)明确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重视教师的“导”。在活动中我们又生成了不少新的问题,如“如何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朗读”、“阅读教学应如何关注细节品读”等的问题,这些将成为我们以后教研活动的参考主题。
回头蓦见,灯火阑珊————反思提高
一、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研活动中围绕诸葛亮“笑”的争论,借箭的“一字儿摆开”的共识,对每个侧重点的观察和分析……都是教师对细节的深度思考,都给了我们一次有益的启发。
二、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教研组内人人洋溢着激情,老师们在讨论中发表真知灼见的,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活力在涌动着。
三、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说者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教研活动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和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我们遭遇的这第一境界是必然的,那就让我们携手一起来追求第二种境界,身体力行,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第三种境界,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