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研究 维构校园文化
    学校是文明的圣地,是文化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撒播学校的文明气息。让学校以无声无息的力量,以不知不觉的方式来濡育,生长于斯,学习于斯的学生;来涵润成长于斯,工作于斯的教师;来化育人心,净化社会,重开风气。新世纪要求我们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来挑战新的机遇,开创新的局面:立足校本研究,维构校园文化,成了学校个性化、现代化、生命化的元气与命脉!
一、校本研究是学校发展的制高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專家袁振国,不无痛心地指出,现有些学校很漂亮,有花园式的,有宫殿式的,有宾馆式的,但总觉得缺少什么东西,缺少什么呢?学校文化。尤其是缺少学校研究文化。很难想像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教学研究能提升自身品质?一个学校没有学术氛围能有文化内涵?无庸讳言,基础教育在分本管理,升学压力的负面影响中,渐趋平庸,渐趋浅狭,唯有校本研究才能使之超拔与升华。校本研究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专业化也成为国际教育的一大思潮。唯有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才有可有学校的发展。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指出,一个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学生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质量。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有"己欲达则达人,己欲立则立人"的思想,而现当代的文化思潮中则反其道而行之高扬"立己成人,成人达己"的理念。没有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前提去奢谈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缘木求鱼。同时校本研究,历日积月累,沉涵为丰厚、博大的学校文化,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校本研究真正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成为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我校基于这样的理论高度和理性认识,以校本研究为学校发展的制高点,立足校情,弘扬校园文化,努力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探索富有个性、独具特色的教研之路和强校之途。 
二、学、思、行、创是校本研究的切入点。学习是教师研究的动力与依托,它能为教育探索敞开新的视域,阔大研究的视界,拓辟教师的生命的境界。采用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活动来诱发学习兴趣与情志,旨在引导教师与经典为友,以大师为师培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意念,并力求将学习融入教师自觉的生命活动。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学习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广识见,增学问,养性灵,"也就是让学习来陶冶情感、提升思想、启发慧智、完善气质、壮大精神。涵咏经典,积储灵气。学校于教研过程中自始至终将"读教育名著作名师"的思想一以贯之。一个教师如果不读苏霍姆林斯基,不读陶行知,不读奥苏伯尔……他注定成不了大器。学习有时成了平庸教师与名师之间的分野。尤其是,学校对教师阅读作出相应的引导与推介,规定了必读书目,教师们与之相随精心制定阅读计划,总之,是以古典的心情来打磨经典,打磨自我。凭借新课改理念,我们指定了一些必读书目如:《给教师的-百条建议》、《爱的教育》、《论语直解》、《骨干教师的四大素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与此同时大力倡扬人文阅读,涵育人文之气,让书香来蕴韵心香来芬香校园。教师们作读书摘录,写阅读心得已是习惯成自然。书香飘校园,研究入人心——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
思考是学习的内化,它体证着思想的深度和心灵的自由。故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催人思考,而反思促人成长。每位教师的自性都被唤醒,个性因思想而存在,因思想而得以张扬。学校引导大家写反思小记,一篇文章你读得如遇知音,思绪万千,那么你可以记录下来;一个教学片断,你看得若有所思,若有所悟,那么你将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一个教育案例,让你受益非浅,一些教育现象让你百思不得其解都可直抒胸襟……每周一次的"教改闲聊"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智慧的创生。当教育进入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时,我们觉得这是教育的大幸,一个耻谈教育的教师是名不符实的教师,一个耻谈教育的学校是徒有其名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论中,教育的凝聚力由此而成;教育的智慧由此而成;研究的气氛由此而成。其次,在疏浚思想河道时,我们时常"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