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环境优化要大步跨越。环境优劣是一个地方经济兴衰的直观反映,是“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我们**是典型的山区县,改善环境任务艰巨。近年来虽有改观,但瓶颈因素仍然较多,我们要一如既往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全县的硬环境今年再有一个大的改变。
交通环境,要抓好四个重点:一是新建和改建沁霍线下庄至霍州界三级县际油路,全长33公里,概算投资5400万元,年内立项,并完成路基工程。二是汝庄线改造铺装,全长7公里,投资200万元,年内全面完成。三是“村村通”后续工程,对10个乡镇中的21个行政村集中攻坚,完成里程139公里,使全县“村村通”行政村达到95。四是新建客运服务中心、维修中心和检测站,做好前期工作,力争当年开工,明年完工投入运营。
通讯环境,一是实施无线接入基站扩容工程,投资60万元,放号500部,结束偏远山区行政村、自然庄不通电话的历史。二是实施通信线路扩容工程,投资430万元,放号4000部,推进已通线路村庄的电话普及。三是新增移动基站4个,使全县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电力环境,完善城网和农网建设,投资1200万元,新建李元变电站,年初开工建设,年内实现全面接入运营。
用水环境,完成城镇防洪坝工程,继续争取国家饮水解困资金,年内解决4000口人、12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营造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外地客商和务工人员,要取消门坎,放宽政策,提供支持,搞好服务;坚决打击敲诈盘剥、刁难阻隔的不良习气和恶劣行径,形成敞开胸怀、广纳人才、引进技术、吸引资金的社会氛围,加快**的发展步伐。
(五)生态县、园林城建设要大步跨越。**是林业大县、绿色大县,我们要致力实现生态县、园林城目标,今年抓好四个重点。
一要抓好生态主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建设生态县的基础和关键。首先,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善管护机制,逐步实行天然林家庭托管机制向家庭股份托管机制的转变,力争年内全部托管到位。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收益的关系,注重调动农户护林防火的积极性,全面推开油松采种基地建设工程、病虫害防治工程,确保天然林保护工作有效推进。其次,搞好荒山绿化工作,重点实施西山荒山造林15000亩。第三,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在巩固去年工作的前提下,高标准、快速度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第四,抓好“四旁”绿化。县城、通道、村镇都有大量四旁绿化任务,要及早规划,及早筹备,节气一到,立马行动。在乡村围绕园林建设,人均植树3—5株。第五,抓好育苗工作。年内力争建成1000亩以上的育苗基地10个,完成育苗任务8000亩。
二要实施综合治理。要树立大农业、大生态、大园林的观念。农田要保护性耕作,林地要保护性经营,河流和水体要保护性利用,资源要合理性开发。沁河流域水保综合治理项目,年内完成综治面积20平方公里,营造水保林16平方公里,经济林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0.5平方公里,种草1.5平方公里。以工代赈种草养牛项目,一期工程投资320万元,改良草地2万亩,新增基础母牛1000头。人字闸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实现流域内3000亩农田灌溉。沁河城镇段滩涂治理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实施期限5年,今年完成申报立项,逐年实施。在实施综合治理中,还要特别强化环保意识。各行各业都要按照环保的要求进行清洁生产,认真抓好“三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力求保持山青、水绿、天蓝、气鲜,争当生态化园林化建设的促进派。
三要发展壮大生态旅游。**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绿色优势,本身就是生态旅游的“大观园”。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国道、省道、县道和村道的入口处竖起醒目的旅游招牌,广泛宣扬**的生态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客人、客商来沁观光和投资。同时,还要完成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重点搞好灵空山风洞沟、花坡草场、沁河源头等景点的开发。
四要继续推进县城建设。一是东水公园和西山公园建设工程。东水公园要完成道路硬化、配套各色树种的绿化、建设橡皮坝和相关土方工程。西山山地公园要完成周围拆迁、道路硬化、公园标志性建筑以及入口广场等设施建设。要注重公园建设的自然和谐,突出种草植绿,大树下山,一次成景,年内初具规模。二是县城路街改造工程。县城胜利路改造,要完成路面平整、人行道铺装、街道绿化、路灯安装等设施配套。同时,要做好人民路延伸、北门街、商业街改造工程。三是广场建设工程。今年要搞好规划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四是县城建设绿化工程。修筑防洪堤1300米,继续完善县城防洪堤后续工程。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县城规划区内的植树种草,连片栽植经济低杆作物。通过以上措施,让到**的人都有一种生机盎然、“人气”升腾之感。五是县城扩容膨胀工程。要创新县城建设机制,成立土地储备中心,以经营县城的理念,对县城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统一收购和储备,盘活土地资产,进行拍卖经营。对投资县城建设的客商,从政策上扶持,程序上简化,提高办事效率,激活建设机制,多渠道、多方位改变县城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放宽进城门槛,吸纳农民进城入住、经商,扩大城市容量,拉动经济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