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劳务大省的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种养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了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扶贫“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
训等工程,全方位、多层次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劳务经济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尤其是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渠道。,全省劳务输转429.5万人,劳务收入256.4亿元,增长28.1%。人均工资性收入867元,比上年增加151.55元,增幅达21.15%,其增加额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8.38%。
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保障。全省着眼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马铃薯、苹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2440万亩,玉米制种、酿造原料、油籽等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1638万亩,大宗鲜活农产品外销量达到1160多万吨,农产品出口额接近2亿美元。农业的健康科学发展,使得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稳定增加,种植业收入仍然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近70%。
(2)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广大农民自古就有善于养殖的传统。按照省委、省政府坚持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的要求,各地重视种草养殖,发展养殖小区,狠抓优质畜禽保护和良种培育,认真落实中央扶持生猪、奶牛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草食畜牧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据统计,去年全省大牲畜存栏达到597.67万头,羊猪存栏分别达到1647.89万只和578.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79.21万吨。农民从畜牧业上的收入明显增加,比上年同比增长32.21%。尽管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有56.7%,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增收途径向多元化转变。由于我省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收入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殖业收入向种殖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大农业收入转变,农民现金收入由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并举。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而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农民收入的近40%。农民增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
4、省内区域差距明显,农民收入呈区域性不平衡。,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452元、5761元、4514元和5015元,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多。而甘南州、定西市、临夏州和陇南市等南部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2136元、2049元和1847元、1780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市州内县市区之间差距也较明显,如兰州市安宁区达到6158元,榆中县只有2393元。通过比较分析,使我们受到许多启示:(1)改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硬道理,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能够快速增长,正是农村综合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2)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正如中央指出的,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必须加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必须扶持。这是稳定农村大局、稳定民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3)多元化收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突破,必须进一步引导和保护。要支持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
二、制约我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几年我省农业的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我们也看到,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还很多,增收难度较大。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不断加大。我省70%是干旱山区,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低,有效灌溉面积少,仅占耕地面积的30.5%,灌区配套设施水平低,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存在,现在全省仍有77条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监测和防洪能力较低。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比重低,且主要集中在蔬菜生产上。农村道路、通讯和商贸服务网点都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发展。同时,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的利用率不足50%,河西有的市县常年缺水。总体讲,人增、地减、水缺的状况将越来越严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