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正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12-07 14:03:22]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8273

导读:12.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第四讲 隋唐五代一、填空题1.陈子昂的《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 兴寄 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标签: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xxk123.com
12.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第四讲 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
1.陈子昂的《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
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 兴寄 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4.教材指出: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符合这样条件的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 感遇 》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登幽州台歌 》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 》,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意境 的创造问题。
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 精神 气质,一种 人格 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10.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1.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师其意,不师其辞。”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脉相承的。
13.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
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 与元九书 》中,文章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
15.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 为时 而著,歌诗合 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6.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
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 “长于 思与境 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 意境 的基本性质。
1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 神思 ,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 意境 世界。
19.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 味 而后可以言诗也。”
20.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 诗品 》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21.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 韵 之致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模板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