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正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12-07 14:03:22]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8273

导读: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16.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1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19.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 和 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20.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 才 、 气 、 学 、 习的特点的。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标签: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xxk123.com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6.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
1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19.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 和 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20.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 才 、 气 、 学 、 习的特点的。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22.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 直寻 ”。
23.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4.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5.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 补假 ,皆由 直寻 ”(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6.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2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 风力 ”,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兴 ,二曰 比 ,三曰 赋 。”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30.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二、名词解释题
1. (曹丕的;文体说(“四科”八体说;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2. (曹丕的;“文气”说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3. (《文赋》的;文章“十体”说
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了这十体文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与“赋体物而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模板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