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剖析具体作品,阐释张炎提出的“清空”说的词论观点。
《词源》中专设“清空”一节,可见其对“清空”的重视,其开篇即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什么是“清空”呢?从他对一些词人词作的评论看,主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词源》推崇姜夔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等,都被推为清空,骚雅之作。
16.剖析具体作品,阐释张炎提出的“意趣”说的词论观点。
《词源》也专设了“意趣”一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并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姜夔《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但却批评周邦彦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从他的论述看,意趣当是指词中要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但意趣有各种各样,张炎所指则是偏重于蕴含在作品中的超脱高远的情趣,其实它与诗论中的意境很有相同之处。
第六讲明 代
一、填空题
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著作主要是《 四溟诗话 》,一名《 诗家直说 》。
2.教材指出: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
3.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 适会 ”(《四溟诗话》卷;。
4.教材指出:谢榛认为持有 体 、 志 、 气 、 韵 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
5.教材指出:谢榛认为诗有 兴 、 趣 、 意 、 理 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
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 童心 ”说。
7。教材指出:李贽认为:“《水解传》者, 发愤之所作 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同等的地位。
8.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李梦阳、王世贞分别为代表的前后“ 七子 ”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 性灵 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 袁宏道 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口号。
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性灵”的口号,他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 童心 ”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题
1、(谢榛的;“情景”说
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情景”。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融合,要做到“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所以,所谓“情景适会”就是情景交融。怎样才能做到“情景适会”呢?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主客体之间就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
2.(谢榛的;“四格”说
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说:“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诗家直说》卷二)从他所举的例子看,兴,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言,就是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趣、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介于情理之间。“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通的。
3.(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尤其是对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进步文学家发生了巨大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