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以“关爱家园”为主题  
    【摘要】 《关爱家园》校本课程是我校按照《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实际,所进行的一次尝试。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我们成功构建了必修课程《关爱家园》,选修课程《吟唱家园》、《探究家园》、《书画家园》等。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关爱家园”为主题,以必修课程为体,以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为两翼,统筹开发的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学校(家园)、家庭(家园)、社区(家园)、家乡(家园)、祖国(家园)、地球(家园)为载体, 整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坚持了以“关爱家园”为主题,定位校本课程;以培养家园素养为目标,编制课程纲要;以家园为序,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在校本课程组织方面运用了三种编排方式,七个保障”的措施;在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上,总结出参与教材开发为主的学习策略——参与开发学习法、以欣赏为主的学习策略——欣赏感悟法、以三步教学为核心的学习策略——三步教学法、以主题为教学内容的学习策略——主题教学等九条策略。
    从课程的设计到课程资源的建设再到课程的实施,我校经历的这段“丰富”的课程开发历程,可以为其它学校如何结合地方和学校的“现实性”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例证。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关爱家园 关爱家园校本课程 设计  组织 实施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新课改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突破。四年前,我校围绕深化素质教育与创办特色学校这一工作主线,以“关爱家园”为主题,动员组织教师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实践中逐步积淀起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推动了学校教育管理与实践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稳步向前发展。
    一、基于学校研究的缘源,选择校本课程。
    1、我校研究的缘源
    19xx年,我校开展系列的环境教育活动,开始了“绿色学校”的创建。“绿色学校”的创建,使全校师生开始关注和积极投入到环保的宣传与行动中。关爱家园成了我们对家园的友好情结。于是20xx年,我校申报了市基础课题《小学环境教育的研究》,开始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关爱家园”作为一种载体,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学科教学中很难学到的东西,能够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此基础上,20xx年又申报了省教科规划课题《构建校本课程“关爱家园”的实践与研究,从而使这项工作走上系统的课程化道路。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打好扎实文化基础,培养主动发展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我们选择“关爱家园”校本课程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载体,在于该课程具有较好的育人功效,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改变其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关爱家园”课程内容又十分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它与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的实践性强,所涉及的领域广泛,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它有广阔的选择空间,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机会,使学生便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努力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以“关爱家园”为主题,设计校本课程。
    《关爱家园》的主题来自我校全体师生对家园的人文关怀,而要把这种关怀最终落实到课程的开发每个环节中,还需取决于具体的课程定位与设计。
    1、 以“关爱家园”,定位校本课程。
    关爱家园课程是我校自行开发的一门旨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有责任家园人为宗旨的校本课程,是我校对素质教育的一次实践。课题定名为“关爱家园”,意思是关心和爱护家园,具体诠解为我们希望龙水一小的学生都能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园,都能从家园吸取涵养,健康个性成长。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家园)、家庭(家园)、社区(家园)、家乡(家园)、祖国(家园)、地球(家园)为学习载体,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探究学习”、参观等为基本学习方式,整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学生与自然、他人和社会、自我三种关系,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家园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基本理念为:家园课程是关于家园的教育、是从家园中来的教育和为了家园的教育;家园课程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满足学生的持续发展要求;家园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家园课程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家园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家园素养的养成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